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653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82.
利用自动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入、出梅指标对2018年南京梅雨进行讨论,分析导致当年南京梅雨异常的环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1)当年入梅偏晚、出梅正常,梅雨分布不均匀,总量偏少,其中南部异常偏少8成;2)前期南支槽活动频繁,副热带高压相比同期偏南,季节北跳偏迟,且南亚高压主体偏强,位置偏东偏北,导致入梅偏迟;3)入梅后,副热带高压大幅度北抬,南亚高压东伸明显,加之东北冷涡活动弱,使得冷暖气流交汇偏北,因此江苏沿江地区梅雨量偏少;4)南京地区的梅雨量与6-7月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跨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5)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南京中北部地区的梅雨量很可能偏少。  相似文献   
83.
梅雨锋暴雨研究中的四维变分同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PSU/NCAR的MM5数值预报模式及其伴随模式, 以中国1999年6月23日~24日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为个例, 根据气象要素与同化窗口之间的配置差异, 作了3组变分同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4DVAR方法在提高梅雨锋暴雨的数值预报水平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一次强雷雨过程中对流参数对潜势预测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利用观测资料和1°×1° 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的一次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暴雨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暴和强暴雨的发生条件入手,探讨了一些强对流参数的物理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在此次强雷雨发生潜势预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 始终稳定维持在乌拉尔山、鄂霍茨克附近的高压脊为此次强雷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一带和南海地区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并形成一条东西向稳定的梅雨锋; 梅雨锋及其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扰动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制造者; 对流有效位能 [Con  相似文献   
85.
关中地区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与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系统分析了陕西关中测区1983~200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 果表明:①地震孕育阶段,伴随异常点段增多,重力场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区域性的重力负异常,地震往往发生在异 常区的边缘或重力异常梯度带上,震后逐渐回升;②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在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作 用下断层活动引起的重力效应;③关中重力场的转折变化受制于大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6.
利用ECMWF模式降水和极端天气指数资料,以及浙江省68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ECMWF细网格模式(EC-thin)和降水极端天气指数(EFI)对浙江2018—2020年梅汛期暴雨预报效果。研究表明:对于同一预报时效,随着阈值的增加,EC-thin和降水EFI的暴雨预报评分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对于不同预报时效都存在某一阈值使得暴雨预报评分达到最大。从24 h时效到72 h时效,EC-thin的降水预报阈值从45 mm逐渐下降到25 mm,而降水EFI的暴雨预报阈值从07下降到06。EC-thin和降水EFI对暴雨预报的空报率随着阈值的增大而减小,漏报率随着阈值的增大而增大。对于不同预报时效,通过合理组合EC-thin降水阈值和降水EFI阈值,可以得到更好的暴雨预报效果,其评分高于单独使用降水EFI阈值或EC-thin降水阈值得到的评分。  相似文献   
87.
2021年秋季江西出现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过程,多项气温指标创历史同期新高,10月1—5日全省仍出现20站次危险性高温天气。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MICAPS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罕见秋季异常高温天气的过程的特征及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江西秋季高温天气的主导系统,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盛行的下沉运动产生大气绝热加热是此次秋季异常高温的主要形成原因。同时,西风急流偏强以及南亚高压撤退时间偏晚,使得西风带短波槽脊活动不易影响到副热带地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稳定维持,冷空气难以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天气得以发展。2) 中低层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局地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高温天气,江西上空对流层异常增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秋季高温的持续。3) 江西境内水汽通量散度呈现负距平,表明水汽辐散程度弱于常年同期,未出现水汽输送的大幅减弱。同时,对流层中下层存在一定的上升气流,部分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异常高温期间未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88.
茶尖岭矿区M28异常分布区银多金属矿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岩浆岩有空间、成因联系,属于浅成热液矿床中的矽卡岩型成因。银多金属的成矿是热液活动、构造作用的产物,根据地层中元素的初始含量及矿源岩来阐明该异常分布区银多金属矿源条件。初步分析认为,板岩类及闪长玢岩为M28异常分布区的矿源岩,该异常分布区地层中银多金属元素的初始含量较高,该异常分布区银多金属成矿的矿源条件比较好。  相似文献   
89.
鄂尔多斯盆地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加深对盆地深部和浅部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揭示高自然伽马异常地质成因,从而促进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开发研究,针对收集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成果,绘制并分析了相关成果图。研究中遵循从单孔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到典型剖面研究,并按层对高自然伽马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化验测试结果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成果研究表明,在本区,自然伽马异常增大主要是由于铀的活化和聚集,导致铀元素增加而引起。相关研究表明,盆地深部和浅部的铀异常具有一定的关系,盆地历经的沉积环境变迁是铀元素富集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0.
通过实验研究,用甲苯磺酸作催化剂的呋喃树脂自硬砂与稀土镁作催化剂生产的球铁件,通常在其铸件表层出现异常组织。提出导致异常组织产生的原因,同时又降低了试件的冲击值,并且采用反应型或屏蔽型涂料将可防止球铁件表层异常组织缺陷,为生产性能良好的球铁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